同台竞技展雄风 各有千秋育新人
贺兰一中:胡建明
为了突显主题班会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也为了促使主题班会质量地提高,贺兰一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学校政教处联合精心组织并开展了贺兰一中首届主题班会课大赛。参加本届主题班会大赛的班主任共12位,高一和高二各6位。为了体现公平又不同的大赛理念,本次大赛组委会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需求,分别为高一和高二班主任量身定制了不同的主题:高一年级是“班级有我而精彩”,高二年级是“品读经典,提升素养”。经过组委会科学合理安排和选手们认真参与,活动于2022年5月12日结束,为期两周。最后组委会打分评定,各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
通观本届主题班会大赛,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众人拾柴火焰高
主题班会要想成功召开,仅仅靠班主任独角戏或班委会几个人的小圈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真正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教师引导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使主题班会的主题落到实处。俗话说“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在此次主题班会大赛中所有老师都注重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鲁小刚老师在《品读经典、提升素养》中所设计的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同学参与其中,有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时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张勃老师尽管只是在开始露了一次脸,其余全部由学生主持,但整个班会也依然井井有条,学生都做了精心准备,展示与单项交流多。王莹老师设计的“歌曲接力赛”环节,郭红玲老师以“团结”为主题设计的“看图猜词游戏”,都以另外一种形式诠释了一个团队要想取得良好成绩和每一位队员的努力息息相关。高娟老师在《品读经典,提升素养》的主题班会中设计的“一测得真知”,提升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参与人数自然很多,学生在对比中领悟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写照,也明白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关玲玲老师在《品读经典、提升素养》中设计的三个环节: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如何阅读经典?更多的都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特别是在“高中生更应该阅读经典名著还是流行文学”这个辩论环节中,让学生在辩论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这些设计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让学生亲身感悟到“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的集体力量。
二、师生互动情更浓
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思想在交流中得到升华。郭红玲老师设计的“我为班级添光彩”演讲,就是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好事,讲出身边的好事,老师又进一步肯定了每天发生在班级的小事,让同学们都感受到生活在这样班级体的温馨与真情。鲁小刚老师无论在“分享你最喜欢的经典中的一句或一段话”还是“我们为什么阅读经典” 亦或是“……推荐一本书,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些环节中,都注重与学生进行思想上、情感上或经历上交流,给人以亲切与温和,达到师生融合一体的教育效果。王莹老师设计的“献计献策”环节,杨立波老师设计的“发现‘精彩’”环节,都能让学生明白,每一位为班级付出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心里都是有一本荣誉帐,也让这些为班级付出贡献的同学们感到无比的温暖与骄傲。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主题班会不同于老师们自己的专业课堂,对于已经有过几轮高三经验的老师们来说,备一节常规课不需拿出很多时间就可以备好,但开一次效果鲜明的主题班会则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每次班会都是新的主题,设计没有教材,更没有参考书,而学生参与的形式和活动的内容又异彩纷呈,这就需要班主任对主题班会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尤其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班主任的参与点评,无不都体现出班主任的人生阅历和应对能力。鲁小刚老师设计的“分享你最喜欢的经典中的一句或一段话”这个环节中,鲁小刚老师不仅对学生所分享的书籍很熟悉,还能道出本书或作者更多的经典名言与学生分享,比如:当有学生分享曾国藩“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莫大于不知耻”的名言后,鲁小刚老师也随后给学生分享了曾国藩的“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克已最难”的名言与学生共勉。在“我们为什么阅读经典”这个环节过程中,当学生谈到英国小说家威廉的《月亮与六便士》时,他就能与学生交流“理想与现实”,当学生谈到《巴黎圣母院》时,他就能和学生谈“美与丑”理性思考。当学生谈到金庸《笑傲江湖》时,他就和学生交流“侠肝与义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荐一本书,帮助他走出困境”这个环节中,当有学生推荐蔡崇达的《皮囊》时,他与学生分享了书中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尽管只有28个字,却说透了人生。当有学生推荐《活着》时,他引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告诫学生,即使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走向死亡,但在这条生命长河里,也要敢于活出自己,遇见自己,看见不一样的世界。中国古人讲:“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班主任只有多多学习,只有多关注社会,才能在主题班会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常说我们老师不是专家是杂家,我们也做不到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但我们还是要多学多掌握点,尤其是我们班主任。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四、江草江花处处鲜
主题班会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本次参赛的大多数班主任都能遵循这一活动原则,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程参与主题班会,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张勃老师设计“经典分享”这一环节中就把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文学组、美术组、音乐组和影视组,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同学组成。在分享过程中,小组长都能和本小组以及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互动,特别是美术组和音乐组的两位小女生的讲解。她们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用词恰当,仪态万方,处处体现着对分享内容的自信与专业。鲁小刚老师整体活动由他主持,但他设计的五个环节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在“分享你最喜欢的经典中的一段话”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中令自己感动和激励自己前行的经典名言与同学们分享,这种分享不仅是对其他同学的一次激励,也是对分享经典同学的又一次鞭策。还有“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这一环节,分享的同学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高度概括所荐书目的主旨,而且用巧妙的文字和被推荐同学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关玲玲老师设计的辩论环节,先后有十多位同学参与辩论,都是即兴发言,其中不乏有值得我们老师称赞的深邃思考。“年年后浪推前浪,江䓍江花处处鲜”,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是巨大的,就看老师给不给这个平台。个体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营造了心态开放的环境,使他们通过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撞击、对接,产生深刻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很自然地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五、选材有理且有趣
主题班会设计的背后实际都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班主任的教育哲学,一定有教育者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而且主题班会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选用一些有趣且哲理性很强的材料和有趣的形式,以达到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在本次主题班会大赛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设计的就具备这方面的特点。这些有趣的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且也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并且还迫切希望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感悟。郭红玲老师设计的“看图猜字游戏”就是引导学生从图中悟出“一花独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的人生思考。杨立波老师和王莹老师选用的“团结就是力量”的动画,用夸张和诙谐的画面都能让学生明白“离群孤雁飞不远,渡江过河要齐心”的道理。高娟老师设计的“《三国演义》片段”,通过“桃园三结义”精典对话,幽默的演义了什么是“粗缯大布裹生涯”,什么才是“腹有读书气自华”。
六、寸之玉必有瑕疵
本次主题班会大赛中不仅展示了我们班主任的风采,也突显了我们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古人云: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在瑕疵。具体有如下:
1、没有抓住主题
主题班会就是要紧扣主题。本次高一我们给的主题是“班级有我而精彩”,目的就是通过这一主题,让学生要有集体意识,要有奉献社会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设计过程中部分老师缺乏对这一主题的思考,设计成展示学生的才艺和对自己、他人的认识或者单纯谈学习成绩等等,显然是剑走偏锋,没有达到“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的预期效果。高二年级我们给的主题是“品读经典、提升素养”,这里的经典一定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同时我们要求的是品读经典,从而让师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但部分老师设计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什么是经典和哪些都是经典的知识层面,显然是离题万里,让学生也感受不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过分注重讲解
主题班会本来是学生的主阵地,是师生对问题的共同思考与讨论,大道理对于学生来说都知道,不需要老师们再重复、再强调,而是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探讨。在本次班主任大赛中两个年级都有老师过分设计理论和知识层面上的讲解,班会课上成了“圣经”课,过分注重说理,给学生留下的只不过是班主任平常的“念念碎”,没有多少新意。
3、师生之间缺乏实质的交流
主题班会应该是师生双方对学生生活、学习问题的交流课,是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德育课,主角是学生这没有问题,但班主任不能作壁上观。如果班主任缺乏必要的引导,也达不到主题班会的目的。本次主题班会大赛中两个年级都有这种情况,要么是只是学生的展示,要么是学生单方面的汇报,要么是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只是简单的肯定或模棱两可的反映,这些操作实际都不能正确引导学生,也使主题班会课失去应该的意义。
总之,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大赛,我们既感到欣慰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同时也积累了开好主题班会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我们以后开展主题班会大赛提供了参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也不一定科学。以上仅是我一家之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仅供参赛的班主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