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雲巧 贺兰一中 1500867997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几个经典实验的基本过程并按照实验设计原则进行分析,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2.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全面了解各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并逐步构建光合作用的总方程,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难点:掌握并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深入透彻的分析教材重点实验,同时自行设计实验进行展示和质疑、补充和完善,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发现史已有所了解。通过“酶”一节的学习,也基本掌握了实验设计中对照的设置以及变量的控制。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技术、平台、资源的使用及教学意图 |
课前准备 | 教师利用【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空间】 1、分享有关光合作用意义的视频。 2、分享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模拟的“萨克斯经典实验过程”,并在云校家平台上发起实验失败分析的讨论。 3、组织四名学生搜集并在自己的空间中分享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恩格尔曼五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4、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拍照并上传至云校家【课前导学】,上课前2分钟,利用教学助手【讲评作业和作业对比】功能展示两个学生的导学案,其他人自行订正,并自我评价。 |
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 使用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个人空间、云校家【课前导学】、教学助手【讲评作业和作业对比】功能 结合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有深度的预习”,为课堂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
导入新课 | 引用课前分享的光合作用意义视频里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知识,继而引入本课学习。 | 回忆数据,并回忆已学知识。 | 激发学习兴趣,认同光合作用的意义。 |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组按照导学案的内容就一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讨论。使用教学助手【倒计时】功能10分钟。 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 (1)利用教学助手【分组挑人】,学生按照科学探究一般思路分析实验,同组成员可补充。 (2)鼓励其他同学对该实验提出疑问或质疑,该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利用教学助手【小组评分】功能给该组打分,给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积分。 (3)教师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提示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后面的实验设计。 过渡:后人重复有人成功有人没成功,实验中可能有哪些因素造成实验失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2、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 (1)教师用手机将讨论时拍下的学生导学案上的实验设计投屏,请该生介绍,其他学生质疑。(补充方程) (2)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导学案上两个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过渡:后来在1785年,人们根据拉瓦锡对空气组分的研究,知道植物吸收的是二氧化碳,释放的是氧气。而植物更新空气需要光,光是一种能量,那么吸收的光能去哪里了呢? 3、1845年,[德国]梅耶 指出: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应该储存在某种化学物质中,从而又推动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板书) 过渡:那么到底是哪种物质呢? 4、1864年,[德国]萨克斯 (1)教师利用教学助手【资源调用】功能。播放兴趣小组同学的模拟实验视频并介绍。(补充方程式) (2)其他同学质疑并讨论实验成败。 过渡:至此,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条件、产物大家都知道了,还缺?场所。 5、1880年,[德国]恩格尔曼 (1)利用教学助手【分组挑人】,学生对实验进行介绍,其他学生质疑。教师借助动态课件,形象生动的模拟实验过程。其他学生 (2)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强调实验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过渡:虽然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已经写完了,但是科学家的探索不止于此,还能探究什么? 6、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 学生自荐,上台利用白板课件上的实验器材,讲解实验设计思路,其他学生质疑。 过渡:用这一方法,我们不仅可以追踪到氧原子的转移路径,还能知道C是如何一步步合成有机物的。 7、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 教师一句话简单介绍卡尔文循环。 |
分组讨论,重点分析实验的对照设计和变量的控制。
小组讨论并尝试用图画展示实验设计过程。
回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体会物理学知识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学生课下实施实验,并录制视频,课上展示交流。
学生汇报,生生补充、生生质疑、生生释疑、生生互评。并总结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 使用教学助手【倒计时】功能 导学案提供清晰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思路,学生讨论汇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使用教学助手【分组挑人】、【小组评分】功能
使用教学助手【手机投屏】功能 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发展意识。
使用教学助手【资源调用】功能 鼓励学生课下尝试实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强化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实验设计原则,并且从中感受科学研究的不易。
使用【白板】提前制作课件 充分发挥白板软件的交互式优点,借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
二、总结 归纳 | 1、使用【白板课件】的连线功能,学生将科学家和研究结论连线。 2、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基本内容、概念。 3、查看教学助手【光荣榜】,为积分第一的同学奖励一盆植株。 |
思考并回答。 | 使用【白板】、教学助手【随机点名】和【光荣榜】功能
|
三、随堂 练习 | 1、课下学生完成云校家推送的课后【智能检测】。 2、教师在云校家上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视频,学生自行观看。 | 自主思考,按要求完成课后习题。 | 使用云校家【智能检测】 及时高效的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
六、板书设计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叶绿体 |
CO2+H2O (CH 2 O)+O2
1、1771年,普里斯特利 | 技术 原则 品质 | |
2、1779年,英格豪斯 | 脱色 对照 耐心 | |
3、1845年,梅耶 | 染色 控制单一变量 严谨 | |
4、1864年,萨克斯 | 同位素标记 排除无关变量 奉献 | |
5、1880年,恩格尔曼 | 平行重复原则 智慧 | |
6、1939年,鲁宾和卡门 | ||
7、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 |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整堂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1)课前准备充分,精心编制导学案,制作课件,组织学生重做课本经典实验,在网络空间以及教学助手上发布资源和讨论;(2)使用导学案,课前指导学生自学,课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知识迁移、实验拓展,逐步内化知识,让自主学习和展示有序高效;(3)学生活动安排合理,开展小组讨论,有效合作,选派代表进行分析汇报,为学生主动展示和释放潜能提供平台;鼓励生生质疑、生生释疑、生生互评,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4)对教材内容和特点把握到位,本节课充分利用科学史的特点,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5)合理高效的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借用网络空间、教学助手、云校家功能,让“互联网+”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持续保持着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目标完成度良好。
本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时间的安排上还有些仓促,没让更多学生充分展示和表达,信息技术的使用还需更加熟练。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