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教育云

贺兰县教育体育局

>网站首页>课堂教学>内容详情

第3课 《宋明理学》

发布时间: 2022-07-04 10:15 投稿单位: 贺兰县第二高级中学 浏览量: 3966 【公开】

3课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希沃电子白板及导学案设计。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 导入新课

由明清时期人们对理学不同的评价,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对待宋明理学?

材料一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 明末清初学者颜元

材料二   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  

                                    ——明代学者叶子奇《草木子》

  (三)学习新课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理学兴起的背景)

危机中创新

PPT展示:《三教图》(清•丁云鹏)南北朝时期佛寺、僧尼人数表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同时介绍,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一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合作探究】材料一体现我国魏晋隋唐时期思想界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现象对中国当时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史料中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和进行改造的必然性。

材料二  “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我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旨皆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统治和教化)。”                                           ——《龙虎山志》卷一

北魏君主下诏:“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许多百姓籍寺院以避役,是为“白徒”、“养女”,于是出现“天下户口几亡其半”的现象。

    对汉族而言,言佛教是外来。对于五胡,因其没有自身的文化,故以自由的立场来接受佛教。如后赵石虎曾下书曰:“度议云,佛是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可宜奉。朕生自边壤,忝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族,佛是我神,正所应奉。”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佛教、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迅速传播,从而对儒学形成挑战呢?

 教师总结:在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后,为了增强趣味性和知识性,教师结合广为流传,大众喜爱的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引导同学们理解孙悟空其实就是三教合一的化身。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理学的内容)

展示:ppt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先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理学?

概念1: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概念2:世界观,其基本问题是研究世界万物如何产生的。判断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①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如绝对精神、普遍的法则等。

②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

     结合导学案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理学的内涵!

    A部分(程朱理学)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思考:在二程和朱熹看来,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结合概念2,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观?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遗书》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四书章句集注》

    思考:朱熹所谓的天理,在人类社会中具体指什么?其目的何在?

 

材料三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思考:朱熹是怎样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在这一方面,他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材料四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思考:在理学家看来,怎么才能达到明理的境界?“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B部分(陆王心学)

材料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思考:在陆九渊和王阳明看来,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结合概念2,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世界观?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思考:材料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中的两个“贼”分别指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破心中贼”这一难题?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理学的影响)

合作探究】历史上,人们对理学的看法一直存在分歧。阅读A、B两部分材料分析,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宋明理学?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理学?

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


魏晋

隋唐

五代

 宋

  元

 明

6

1

22

29

32

2


152


359

27141

7


19

35

29


5

122

28

383

8688

合计

13

1

41

64

61

2

5

274

28

742

35829

A部分:

材料一  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材料二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材料三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材料四   “一种奴隶精神统治着亚洲,而且从来没有离开过,在那个大陆的全部历史中,不可能找到任何一点自由精神的痕迹,只能看到奴隶制的耀武扬威”。 ——孟德斯鸠

    B部分:

材料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                     ——(清)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三               名校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日近有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如下: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课堂小结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