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四中:马瑞
一、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线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二)教学目标:
1.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理性爱国。提高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3.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
难点:传承和弘扬创新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突破方法:先以视频《“致敬”方阵》引出民族精神,后以现实社会“全民抗击疫情”热点事件为依托探寻民族精神的内涵。
难点突破策略:首先,通过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不同观点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英雄们、大人们能做的事,青少年学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其次,通过分享“双百”人物等榜样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通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观点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生活实际,要求真务实。
(渗透了对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培养。)
(四)教学活动方法
专题式教学、小组互动式教学、情景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下面,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活动片段来进行具体探讨。
[活动片段一]课堂导入
[活动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在你看过的文艺作品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问题2:在今天,什么人是“中国的脊梁"?
[操作建议]
1.前期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人物或故事。
3.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不同角度去理解“脊梁”一词的含义。
4.总结提升。通过人物和故事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事例中的共同点,并归纳总结“中国的脊梁”的内涵。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
[设计意图]
从鲁迅的的经典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入手,引发学生对什么是“中国的脊梁”的思考,由此引导学生聚焦民族精神。
[活动片段二]视频探究
学生观看《“致敬”方阵》视频,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019年是国庆70周年、很多人都在享受轻松、惬意的假期,当人们为祖国母亲庆祝生日公时、有这样的一群人我们不能忘却。他们是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民兵英雄和支前模范代表:健在的老同志和已故老同志的家属。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向他们致敬?
[操作建议]
1. 深前准备。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致敬”方阵的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学生以4 6人为一组,共同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向他们致敬?i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在汇报时,要求从多 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4总结提升,教师在小组讨论分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致敬”方阵》视频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其性特质、从而得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无数先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铸就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他们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台脊梁”、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贡献自己的一 切。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致敬"方阵)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要向他们致敬的原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对什么是“中国的脊梁”的思考、由此引导学生聚焦民族精神。
4、教学评价反思
总之,本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课件,尝试着打好组合拳,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搭建平台。其中的体验式、情境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与学方式综合运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做法,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等,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了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创新的有效探索。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