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互联网+教育”快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兰光小学 马雪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是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培训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互联网的到来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大的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不单单只是追求课堂上的知识,他们有了更宽更广的视野。
“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
“互联网+教育管理”在现阶段可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基本表现为信息的网上发布,档案的电子归集,所谓的“无纸化办公”,也只不过是将传统的纸上信息加工简单地变为电脑加工而已,本质上没有变化,并未从管理科学的角度,依照系统论和互联网思维从底层重构管理流程。
“互联网+教师”是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如何适应和如何应对新形态新挑战的问题。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二是教师的教学组织形态要适应“互联网化”。要能够实现从固定时空教学到在线教学,从单一模式教学到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教学的转变。三是“教学众筹”等新型教育行为模式会出现。通过互联双汇聚具有多种教学专长的各类教学人员,共同协作分工,从而完成某一大型教育教学项目的众筹模式,也许会成为未来教育新常态。
互联网将让我们的课程内容、课程外在形态、课程组织方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资源很丰富,因此学校课程内容将大大拓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前沿知识都将快速刷新目前正在开展的校本课程,并改变统一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
依托互联网,教学已不拘泥于固定场所和固定时间。教学的外在形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课桌的教室、没有教师的课堂,都可以是“互联网+教学”的新型组成方式。另外,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组织和主讲的形态,可以变成学生打破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探究学习,以此实现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依托互联网,可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互联网+学习”的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支架支撑学习;二是学习资源让学习活动充分延展;三是即时反馈工具让学习效果得到监控;四是大数据积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学生从学习的客体真正转化为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去学,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学,效果当然不是传统学习所能相提并论的。
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互补,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发挥学生创造性、参与性和主动行的主体作用,所以混合式教学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义务所在。
撰稿:马雪珍 审阅:史小敏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